20 天水陆空环行埃及:在 “一半天堂一半地狱” 里,遇见超乎想象的奇境
编辑:网络 时间:2025-07-28 点击:
埃及,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厚重的历史感 —— 作为五大文明发源地之一、四大文明古国成员,哪怕对历史不感冒,古埃及也早已是常识里的存在。跟长辈说要去埃及旅游,他们多半会顺口问 “是去看金字塔吧?”;小时候的《未解之谜》里,金字塔、法老诅咒更是常客;加上社交媒体上的攻略、美照和 “踩坑帖”,好像没去也能把这里摸个大概。
可真正踏上这片土地才发现,就算做足了心理准备,埃及还是比想象中更特别。
20 天里,我用飞机、邮轮、汽车等各种方式逛了埃及。先给想去的朋友打个底:关于 “坑” 的问题,答案很实在 —— 有坑,且不少,但没到防不胜防的地步。
比如我刚下飞机就踩了个小坑:懒得出机场,直接在柜台买了电话卡,选了 “30 天 20GB” 的套餐,花了 15 美金。结果没几天就没流量了,后来才知道所谓的 20GB 是 6GB 通用流量加 14GB 国外社交定向流量。这其实不算新鲜套路,国内运营商也玩过,说到底还是自己没提前做功课,没去市区营业厅办。
总结下来,埃及旅行的坑基本逃不过两个原因:要么是偷懒没做攻略,要么是贪小便宜。
先说小费。埃及确实有给小费的习惯,不光中国游客,欧美游客、本地人都这样,跟歧视没关系 —— 不想给,就别接受服务,比如机场有人抢着提行李,直接拒绝就行。正常享受了服务,给点小费挺合理,但心里得有谱:那种没干啥就开口要 10、20 美金的,明显是欺负人,一般给 20 或 50 埃镑就够了;要是导游、包车司机服务特别好,多给点也无妨,关键是自己舒服,别让这点事影响心情。
再说说信息差带来的坑。比如卢克索的热气球,同个筐里有人花 180 人民币,有人却花了 180 美金 —— 高价基本是因为没提前了解行情。现在网络这么方便,景点或项目价格稍微查查就有数,不用追最低价,只要在正常波动范围内就行。
像金字塔景区的骑骆驼项目,提前看了大家的经历,我就盯着景区的价格公示牌(500 埃镑 / 小时)谈,掏出手机录下议价过程,说清 “上骆驼下骆驼一个价”,还提醒对方 “要是玩套路就找旅游警察”。对方看你懂行,要么按规矩来,要么就换一家 —— 景区里骆驼、马遍地都是,总有愿意好好做生意的。
说到底,埃及的套路很多是国内旅游市场不规范时见过的,只要提前做功课、别贪小便宜,基本能避开大部分坑。
再聊聊实用干货,都是这 20 天亲身体验的总结。
钱的事儿最关键。国内银行基本换不到埃镑现金,只能到埃及换。但要注意,官方汇率和民间汇率可能差一倍(2024 年 2 月初我去时,官方 1 人民币约兑 4.3 埃镑,民间能到 9 埃镑以上)。不过 3 月埃镑大幅贬值后,官方和民间汇率基本持平(1 人民币约 6.5 埃镑)。换汇可以找导游、当地华人或中餐馆,提前了解行情,埃镑基本没假币问题。
埃及是 “现金为王”,带够人民币或美元现金,除了少数景点必须刷卡,大部分地方只收现金。尽量别刷卡,可能会被转成欧元 / 美元再结算,白白损失汇率差。多备点埃镑零钱 —— 给小费、厕所付费(埃及厕所基本收费)都用得上,还能避免商家以 “没零钱” 为由不找零。
消费时要是对方报美金,记得要求按埃镑结算 —— 优先花埃镑,毕竟对游客来说,埃镑用完了也带不回去。
签证简单,电子签或落地签都行,单次能停留 30 天。我办的电子签,24 小时出签,打印出来就行,和落地签一样 25 美金 / 人。注意:埃及禁止带无人机入境,别冒险,被扣就麻烦了。
电话卡在机场行李提取处就能买,运营商有好几家,价格差不多。我选的 Orange,因为定向流量的事踩了坑,建议买时问清 “通用流量有多少”。城市里信号还行,出了城可能没信号,毕竟没有 5G,4G 够日常用就行。酒店基本有免费 WiFi,但网速别抱太高期待,个别地方(比如锡瓦)的酒店 WiFi 要收费,提前问前台就行。
穿衣看季节。埃及主要是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和热带沙漠气候,夏天极热,防晒要做好;但不管啥季节,早晚温差都大,夏天带件薄外套,冬天(像我去的时候)羽绒服少不了。
吃饭以阿拉伯菜为主,开罗有不少中餐馆,吃不惯的话可以带点榨菜、辣椒面。阿拉伯世界大多禁酒,但华人中餐馆、南部沿海酒吧能买到。另外要注意卫生,沿海吃海鲜尽量选新鲜的,备点肠胃药更稳妥。
住宿选择很多,从几十块的旅馆到上万的奢华酒店都有。但要知道,好酒店不便宜 —— 毕竟主要做游客生意。每家酒店都有安保,进门要安检,车辆也要检查,这和当地曾经的安全事件有关,虽有点麻烦,但能让人安心。
交通方面,短途在开罗别坐公交、地铁,直接用国际版 Uber 打车,现金支付,市区内几块钱人民币就能搞定。有个朋友图省事让酒店接机,从机场到市区被收了 140 美金,而 Uber 只要 200 多埃镑(约 20 多人民币),差距太大了。
长途交通不建议在开罗、亚历山大等大城市自驾 —— 这里几乎没交通规则,车道线、排队都是摆设,堵车还严重。离开大城市自驾还行,车少路况也不错,但会遇到检查站,有时是要小费,要么假装听不懂,要么干脆给点别影响行程。其实包车更省心,长途也可以选国内航班,便宜又方便。
购物看个人喜好,纪念品不用纠结是不是 “义乌制造”,毕竟是旅行的纪念。关键是砍价 —— 大胆砍,第一次出价别太高,货比三家,不行就 “扭头走”,效果往往不错。我买玻璃香水瓶时,商家报价 280 到 1000 埃镑不等,最后均价 70 埃镑拿下,供参考。
最后说安全。没有绝对安全的地方,出国后要提高警惕:不轻易信陌生人,不去危险区,财不外露。要是遇到骚扰(比如红海潜水时),一定要报警 —— 埃及法律里性骚扰是重罪,凭受害者证词就能定罪,别息事宁人。
20 天里,埃及给我最深的感受是 “割裂感”—— 像 “一半天堂一半地狱”。
最直观的是货币。2024 年 2 月初,官方汇率 1 人民币兑 4.3 埃镑,民间却能到 1:9,一倍多的差距藏着经济的无奈。而 3 月官方汇率暴跌 40%,看来是撑不住了。
这种割裂还藏在贫富差距里:一个埃及大饼只要 1 块钱,却有人只能吃政府补贴的福利大饼;多数人月薪几千埃镑,2 万埃镑就算高收入,可少数富人住着新开罗的别墅,开豪车、玩游艇。
作为游客,这种割裂感更明显:回到酒店像进入另一个世界,整洁有序;可出了酒店,脏乱的街道、混乱的交通又把你拉回现实。豪华酒店像孤岛,仿佛社会发展忘了普通人。
低物价和 “游客价” 也形成反差:1 块钱的可乐、2 块钱一斤的草莓很常见,但路边小店卖给游客的价格能比本地人贵 10 倍,景点门票也是游客价远高于本地价。这背后,或许是 “赚不了本国人的钱,就赚游客的” 现实。
人也一样:遇到过热情合影的女学生、主动帮忙的大叔,也遇到过故意把商品扔到我脚下要讹钱的小孩。多数埃及人勤劳朴实,但少数人总想用不正当方式捞钱。久而久之,我学会了对陌生人的 “热情” 保持警惕 —— 不是冷漠,是实在没精力分辨善意和套路。
可就是这样的埃及,又让人忍不住沉沦:悠久的历史、壮丽的景色、绚烂的文化,哪怕有诸多不完美,也依然让人觉得值得。
开罗是这段旅程的第一站,这座城市给人的第一印象是 “混沌”。
作为非洲和阿拉伯世界最大的城市,开罗光城区就挤着约 1000 万人口。交通是最大的 “混沌之源”—— 没有车道线,不排队,行人、蓄力车、小贩都能出现在马路中间。司机们见缝插针地穿梭,还能边开车边聊天,换在国内,一天就能扣光 12 分。
城市规划也像 “没有规划”:建筑错落残破,既没有现代城市的整洁,也没有古城的韵味。路过无名战士纪念碑时,导游说这是为纪念第四次中东战争烈士修建的,后来成了萨达特总统的陵墓。这位曾用战争换和平的总统,最终倒在了自己人的枪口下,看着如今的中东局势,让人唏嘘。
住的酒店窗外就是尼罗河,沿岸建筑总算有了点大城市的样子。河对岸的开罗塔高 187 米,在 “千塔之城”(因清真寺宣礼塔得名)里算是 “塔王”。
为了解决拥挤和污染,埃及政府在老开罗东边建了 “新开罗”—— 基建好、规划合理,达官显贵们纷纷搬去。而老开罗,就留给了穷人和游客。
开罗的 “垃圾城” 和洞穴教堂,是最让人震撼的存在。
这座千万人口的城市,几乎看不到环卫工人,但街道没被垃圾淹没 —— 因为有一群叫 “扎巴林人” 的科普特人。他们从几十年前就开始收垃圾,男人上门回收,女人和孩子分拣,靠人力实现了 90% 的垃圾回收率。
他们生活的 “莫卡塔姆” 是最大的垃圾城,沿着狭窄的山路上山,能看到用垃圾堆成的社区,刺鼻的味道让人难忍受。可山顶却藏着一座干净整洁的洞穴教堂 —— 圣西蒙教堂。
这座教堂建于上世纪 70 年代末,是在山体里开凿出来的,仅开凿的岩石就有 250 吨。波兰艺术家在岩壁上雕刻了宗教场景,祈祷厅能容 1 万人,是中东最大的教堂之一。教堂还设了学校、培训中心,成了垃圾城居民的精神和生活支柱。
站在教堂里,看着外面的垃圾城,巨大的反差让人恍惚。就像《国际歌》里唱的 “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”,可在这里,信仰或许是他们对抗困境的力量。
埃及的博物馆太多了,毕竟随便挖挖都能出文物。埃及国家博物馆是必去的,藏着十几万件珍品,横跨数千年。大清早开门就挤满了人,本地学生和游客都多。
馆里的文物摆放随意,很多没玻璃罩,甚至能直接摸到 —— 这种 “亲近感” 在其他博物馆很少见。但设施确实差,没空调,布局混乱,展品大多没说明,想自己看明白很难。
二楼的图坦卡蒙展区是精华,黄金面具、黄金匕首亲眼见了才知道有多震撼。可木乃伊就随便放在木柜里,安保让人揪心。或许对现代埃及人来说,这些文物更像 “揽客工具”—— 古埃及历史由西方人发掘,现代埃及人对它缺乏认同感,更谈不上归属感。
新开放的大埃及博物馆看起来很现代,可实际体验有点坑:票价 1000 埃镑(在埃及算极贵),不让用相机拍照,展品还特别少,一半区域是咖啡厅、纪念品店。据说以后会搬来更多藏品,包括完整的图坦卡蒙陪葬品,但目前这个状态真不推荐 —— 不如去性价比更高的埃及国家博物馆。
萨拉丁城堡是开罗另一处有故事的地方。12 世纪,萨拉丁为抗击十字军修建了这座堡垒,后来成了他的陵墓。城堡里的阿里清真寺耗时 27 年建成,穹顶和吊灯极华丽,站在平台上能俯瞰整个开罗,甚至能瞥见远处的金字塔。
去的那天刚好赶上开罗下雨 —— 要知道这里年降水量才 29 毫米,全年没几场雨。天冷得穿羽绒服,清真寺门口改成了穿鞋套进入(平时要光脚),女生穿短袖或短裙的话,得花 150 埃镑买条纱巾裹上。
站在城堡上,突然觉得古埃及真像个 “早熟的文明”—— 当中华文明还在萌芽时,这里已经有了纸、文字和 365 天历法。可 1400 年前,这个文明就消失了。埃及的历史,像一部征服与被征服的史诗,最终定格在伊斯兰文明里,只有远处的金字塔还在证明曾经的辉煌。
最后说住的米娜宫酒店 —— 这家酒店本身不算惊艳,房间不大,设施也有点旧,但胜在位置:阳台外就是金字塔。每天在泳池边吃早餐,身后 5000 多年的金字塔当背景板,这种体验太特别了。
更有意思的是,1943 年《开罗宣言》就是在这里签署的。住在这里,哪怕还没走到金字塔脚下,就已经对那些 “不朽的奇迹” 充满了向往。接下来,该近距离去触摸它们了。
免费领取出游锦囊(留言后快速对接)
已有 1826 通过我们领取到了攻略资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