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涿州揽胜:古塔、古桥与鼓楼大街的千年风华》
编辑:网络 时间:2025-08-08 点击:
早晨 5:30,我从丽园路公交场站出发,乘坐 410 路首班车前往北京西站南广场,再换乘 890 路到六里桥东,一路辗转来到涿州。这座拥有 2300 多年建制史的古城,自古便是京畿辅郡,被誉为“千年古县”“天下第一州”,名人辈出,历史底蕴深厚。
鼓楼大街:古韵今风的繁华中轴
到涿州的第一站是鼓楼大街,这里是古涿州的中轴线,曾是繁华的商业街。上世纪六十年代,鼓楼被拆除,但 1984 年扩建后的鼓楼大街,依旧保留着明清风格的建筑,街两侧商铺林立,热闹非凡。从南端的牌楼走进去,四柱三楼的牌楼高 10.2 米,宽 13 米,匾额“鼓楼大街”取代了原来的“天下第一州”,两侧“燕云”“涿州”侧匾,以及乾隆皇帝御笔亲题的对联“日边冲要无双地,天下繁难第一州”,彰显着涿州的显赫地位。
漫步在步行街上,大型购物中心、街头铜塑像、各种招牌地摊映入眼帘,柴米油盐酱醋茶,应有尽有。吃着羊肉串、糖葫芦,喝着啤酒,优哉游哉地感受着这座古城的烟火气。
通会楼遗址与花灯节记忆
沿着鼓楼大街北行,来到通会楼遗址。这座夯土台高 5 米、长 9 米,曾是涿州的地标性建筑,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,横跨中轴线,楼面阔五间,上下两层,重檐歇山顶,左右建有钟楼、鼓楼两亭。如今,只剩下残存的夯土台,台下有“通会楼旧址”的标志石碑。
“通会灯市”曾是古涿州八景之首,始于汉代,盛于明清,素有“南有扬州,北有涿州”的美誉。每年元宵节前后,这里张灯结彩,热闹非凡,跑驴、踩高跷、放烟火、猜灯谜等活动吸引着四方游人,甚至王公贵族和乾隆皇帝都曾来此观灯。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断后,1986 年重新恢复,2001 年更名为“花灯节”,改在涿州文化广场举办,依旧盛况空前。
双塔晴烟:涿州古城的标志性景观
离开鼓楼大街,一路北行来到南塔寺街,墙上的标识牌指引着前往智度寺塔的方向。智度寺塔始建于辽代太平十一年(1031 年),通高 44 米,八角五级楼阁式砖塔,塔基四周雕有乐伎、瑞兽图案,砖砌平座斗拱之上,四正面设圆拱券门,四侧面雕砌假窗,檐角悬铃。塔内砌中心柱,周设回廊,砖梯盘旋而上,可登顶俯瞰古城风光。与之南北对峙的云居寺塔始建于辽代大安八年(1092 年),通高 55.69 米,八角六级楼阁式砖塔,塔基须弥座,由斗拱、勾栏、仰莲组成,塔身四正面开圆拱形券门,四侧面设假窗,檐角悬铃。两塔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“双塔晴烟”是涿州古城八景之一,关于其由来有多种说法。一种是风和日丽时,远望双塔如青烟升腾;另一种是天气晴朗时,双塔周围有青烟盘绕,可能是昆虫环塔飞旋造成。还有一种民间传说是姑嫂二仙为镇压海眼而建塔,因雄鸡打鸣手一哆嗦,导致南塔塔顶像锅盖,北塔塔尖像锥子,因此也被称为“姑嫂塔”。
拒马长虹:中国最长的石拱桥
从云居寺塔北行,左转上 107 国道,一路前行来到永济桥。永济桥又名大石桥,位于涿州城北的北拒马河上,始建于明朝万历二年(1574 年),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明桥原名“巨马河桥”,清朝乾隆二十五年(1760 年)改名为“永济桥”。永济桥是中国最长的石拱桥,桥有九孔,每孔跨度不一,由主桥和南北引桥三部分组成,全长 627.65 米。桥身由长方形巨石砌成,栏杆用汉白玉制成,桥面石块磨损严重,见证了历史的沧桑。如今的永济桥已不再承担交通功能,河水奔流,长桥卧波,与周围的楼群殿阁相映成趣,构成“拒马长虹”这一涿州八景之一的绝美景观。
胡良晓月:神秘的月色传说
离开永济桥,继续北行来到下胡良桥,这里距离涿州城十里。下胡良桥始建于明代万历二年(1574 年),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桥一直使用到解放战争时期,曾被炸断,1954 年局部重修。桥座落在胡良河上,是五孔花岗岩石拱桥,桥长 72.87 米,宽 9.7 米,桥面两侧有 33 对栏板,桥上有 34 对望柱,柱头雕有卷尖叶图案。相传八月十五云遮月时,站在桥上能看到月亮,这一神秘传说让“胡良晓月”成为涿州八景之一,也是最具神秘色彩的景观。
归程与意外发现
从下胡良桥走回 107 国道,在京南高尔夫乡村俱乐部北面的车站乘 838 路离去,坐到琉璃河水泥厂站下车,本想前往水泥博物馆参观,但得知博物馆已关闭多年,便作罢。复乘 838 路返回,车到六里桥长途车站后,换乘地铁 9 号线回到北京西站,再换乘 410 路返回大兴,结束了这次涿州之旅。
涿州,这座千年古城,以它的古塔、古桥、鼓楼大街,以及那些流传千年的传说,让我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魅力。在这里,每一块石头、每一座建筑都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,让人流连忘返。
免费领取出游锦囊(留言后快速对接)
已有 1826 通过我们领取到了攻略资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