初见沈阳:一场跨越 12 小时的奔赴
从聊城出发,绿皮火车摇摇晃晃走了 12 个多小时,清晨 9 点零 5 分,终于踩上了沈阳北站的站台。出站时天空有些阴沉,穿过地下通道,接站的车已在对面等候,30 分钟后便抵达了维也纳国际酒店。推开房间门,宽敞的落地窗透进微光,干净得让人舒心 —— 这趟东北之旅,总算有了个安稳的起点。
火车上的早餐吃得潦草,休整片刻便寻着烟火气找午饭。东北菜馆的分量果然名不虚传,一盘锅包肉金灿灿地占满了盘子,酸甜汁裹着酥脆的外壳,配着黏糊糊的东北大米,旅途的疲惫瞬间被熨帖了。
沈阳世博园:在花海与建筑里读懂半个中国
午后乌云渐散,乘地铁 1 号线转 168 路公交,50 分钟就到了世博园 1 号门。运气不错,抽中了免费门票,省去了 50 元的成人票钱。进园先买了 20 元的景区公交票 —— 后来才知道这钱花得值,211 公顷的园区,靠脚走怕是要累瘫。
凤之翼广场是第一眼惊喜。72 米高的主塔像展开的羽翼,210 米长的 “凤翼” 牵着 10 根斜拉钢索,阳光下泛着冷光。听说这造型象征沈阳 “振兴腾飞”,脚下的音乐喷泉突然响起,水柱随着节奏蹦跳,倒像是给 “凤凰” 伴舞。
坐景区车直达百合塔,125 米高的白色塔身真像朵盛开的百合。乘电梯上到 100 米观景台,整座世博园尽收眼底:成片的绿地像被打翻的颜料盘,各国展园星罗棋布,远处的浑河闪着银光。傍晚时分再来应该更美,可惜后来下起了雨,没能等到夕阳染金塔尖的时刻。
玫瑰园藏着温柔。明明是七月,室内却暖得像春天,上万株玫瑰争着开,红的、粉的、白的挤成一团。最扎眼的是那株 “金玫瑰”,8 万片金箔贴成的花瓣,在灯光下晃得人睁不开眼。工作人员说这是用了地源热泵技术,就算冬天来,这里也照样繁花似锦。
逛展园时像在 “一日游遍中国”:南京园的栖霞石立在入口,溪水绕着仿古城墙流,让人想起秦淮河的桨声;北京园的多宝琉璃塔缩微了颐和园的精致,扬谊轩前的牡丹开得正盛;澳门园最有趣,前半段是西洋庭园的喷泉雕塑,后半段突然变成青瓦白墙的中式小院,石桌上仿佛还留着品茗的余温。
没想到还撞见了俄罗斯园的克里姆林宫微缩景观,洋葱顶教堂旁种着白桦树,恍惚间以为穿越到了西伯利亚。正看得入迷,一阵雷声滚过,豆大的雨点砸下来,只好狼狈地往 4 号门跑。这场雨来得急,倒给园区洗出了新绿,离开时回望雾蒙蒙的百合塔,竟有种水墨画的意境。
东陵公园:在清福陵触摸历史的温度
第二天早起,地铁 1 号线两站就到东陵公园。雨后的空气里飘着草木香,郊野公园免费开放,晨练的老人牵着狗散步,松鼠在松树上窜来窜去。清福陵要收 40 元门票,想想是努尔哈赤的陵寝,还是咬咬牙买了票。
正红门内的甬路两侧,石人石兽站得笔直。最特别的是 “一百零八磴” 台阶,据说象征着 36 天罡和 72 地煞。拾级而上,碑亭里的 “大清福陵神功圣德碑” 刻满了康熙帝的字,字里行间都是对先祖的敬畏。雨后天晴,阳光透过松针洒在碑上,连拓片的纹路都看得清晰。
没敢往深处走,怕耽误了后面的行程。出园时路过荷塘,荷叶上的水珠滚来滚去,粉白的荷花刚绽开半朵,倒比陵里的石雕多了几分生气。
沈阳站与中山公园:老城里的慢时光
7 月 19 日清晨 5 点多就醒了,索性去沈阳站看看。这座 1910 年建成的老站房,红砖尖顶带着俄式风情,站台上的铜钟还在走,仿佛能听见百年前的汽笛声。回来时绕到中山公园,晨练的人已经占满了广场:打太极的老人动作慢悠悠,踢毽子的姑娘们笑声清脆,长椅上的棋摊围了三层人,楚河汉界间的吆喝声比蝉鸣还响。
酒店的自助早餐很丰盛,酸菜包酸得开胃,豆腐脑里加了虾皮和香菜,配着油炸糕吃,暖乎乎的舒服。吃饱了才有力气去逛重头戏 —— 刘老根大舞台、中街和沈阳故宫。
沈阳故宫:三条轴线里的王朝密码
中街还没睡醒,商铺卷闸门大多关着,只有早点摊冒着热气。1500 米长的步行街铺着青石板,两侧的仿古建筑飞檐翘角,铜行胡同的牌坊上爬满了青苔。拐进胡同没多远,就看见沈阳故宫的红墙了。
买了票进大清门,门额上 “沈阳故宫” 四个大字是郭沫若写的。山墙顶端的五彩琉璃特别惹眼,雕着海水云龙和各种瑞兽,阳光下像在流动。导游说这叫 “墀头”,是满族建筑的特色,在北京故宫可看不到。
大政殿像个八角形的帐篷,顶子上的八面 “胡人力士” 雕塑举着宝顶,据说藏着满族从游牧到定居的秘密。殿前的十王亭排成八字形,八旗的旗帜在风里飘,让人想起努尔哈赤在这里和贝勒们议事的场景。
崇政殿前的人最多,毕竟是皇太极办公的 “金銮殿”。黄琉璃瓦镶着绿剪边,月台东边的日晷和西边的嘉量,一左一右守着 “皇权天授” 的规矩。殿内的龙椅金灿灿的,屏风上刻着九条龙,可惜人太多,挤不进去细看。
最喜欢凤凰楼,22 米高的楼阁是当年盛京的制高点。乾隆题的 “紫气东来” 匾额挂在顶层,登楼时木楼梯吱呀作响,窗外的屋檐层层叠叠,倒真有 “凤鸣九天” 的气势。听说皇太极常在这儿宴请大臣,想象着烛火通明时,杯盏碰撞声该有多热闹。
逛到文溯阁时愣了一下,这藏书楼居然是黑瓦绿边的。工作人员说黑色象征 “水”,怕火烛烧坏《四库全书》。楼里的书架空荡荡的,才想起那套书早就迁去了兰州 —— 原来有些历史,会跟着典籍一起迁徙。
张氏帅府:大青楼里的风云与深情
从故宫出来拐进满清一条街,青墙飞檐的仿古建筑里藏着不少小店,旗袍店的老板娘坐在门口绣花,古玩摊的老板对着放大镜看玉佩。走到尽头就是张氏帅府,张学良的戎装雕像立在府前,眼神透着刚毅。
三进四合院的朱漆大门上,秦琼、敬德的门神画得威风凛凛。一进院的东厢房是内账房,西厢房是承启处,青砖地上的青苔记录着岁月。二进院的垂花门雕着缠枝莲,三进院的正房是内宅,窗下的砚石浮雕刻着花鸟,比宫里的更接地气。
大青楼最气派,罗马式的建筑立在假山旁,张作霖手书的 “天理人心” 匾额刻在假山上。二楼的会客厅里,欧式沙发配着中式屏风,墙上挂着张作霖和张学良的照片。讲解员说这里曾发生过 “处决杨常” 的大事,木地板仿佛还留着当年的脚步声。
小青楼藏在花园深处,是张作霖为五夫人建的。中西合璧的小楼里,木雕雀替刻着梅花,窗上的镇石砖雕是花鸟图案。1928 年,张作霖就是在这里走完了一生,墙角的香炉里,仿佛还飘着未散的青烟。
赵一荻故居在帅府东墙外,二层小楼里摆着法式家具,钢琴上的乐谱还摊开着。最动人的是卧室里的两张单人床,据说张学良和赵四小姐就这样相伴了 72 年。爱情在动荡年代里,竟比砖石更坚固。
离开时路过边业银行,“手枪” 形的大楼透着霸气。这座张家的私家银行,如今成了金融博物馆,玻璃柜里的老钞票印着张作霖的头像,让人想起那些金戈铁马的岁月里,钱与权曾如何交织。
再见沈阳:有些故事,留在了红墙绿瓦间
因为时间仓促,没能去成九一八历史博物馆,成了遗憾。但这两天走过的路,看过的景,早已拼凑出一个立体的沈阳:它是故宫红墙里的王朝密码,是帅府青砖里的风云变幻,是世博园花海中的温柔,也是胡同里油条豆浆的烟火气。
离开那天,沈阳的阳光很好,透过火车窗看这座城市渐渐远去,突然明白为什么说 “一朝发祥地,两代帝王都”—— 有些历史,会像浑河水一样,慢慢流淌进时光里,等着后来人,慢慢读懂。
旅行小贴士:
- 交通:沈阳地铁覆盖主要景点,去世博园可乘 168 路公交,打车起步价 9 元。
- 门票:沈阳故宫 60 元,张氏帅府 48 元,东陵公园清福陵 40 元,世博园 50 元(常有限时优惠)。
- 美食:老边饺子馆的煸馅饺子、西塔街的烤肉、中街的李连贵熏肉大饼,别错过!
- 穿搭:夏季多雨,记得带伞;春秋季早晚凉,需备薄外套。
免费领取出游锦囊(留言后快速对接)
已有 1826 通过我们领取到了攻略资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