决定去五台山,多半是受了金庸小说的影响。从敲定行程到真正出发,不过半天时间,仓促得连行李都没好好收拾。本想着山西夏日凉爽,才把目的地定在这里,可万万没料到,五台山的 “凉” 竟带着点 “冻”—— 出发前没查天气预报,我们仨身上连件厚衣服都没有,最后差点把雨披当外套裹在身上,现在想起来还觉得好笑。
初见五台:群峰环抱的 “华北屋脊”
从雁门关方向蜿蜒而来,车子在群山中盘旋爬升,终于快到五台山时,路边有处停车点,索性下来透透气。此时才真切感受到,五台山并非单座山峰,而是横亘在 “华北屋脊” 上的一片山峰群。这片区域由古老的结晶岩构成,北部山势陡峭,五座山峰 —— 东台望海峰、南台锦绣峰、中台翠岩峰、西台挂月峰、北台叶斗峰 —— 像巨人般耸立,最高处海拔达 3061 米。五峰环抱的区域,山顶平坦宽阔无林木,宛如人工垒起的高台,“五台山” 之名便由此而来。
爬到一处山坡上,冷风嗖嗖地灌进衣领,才真正体会到 “冷” 的含义,但眼前的风景却让人忘了寒意。后来查资料才知道,这里森林面积有 29.43 万亩,木本植物构成了主要的森林群落:亚高山地带是耐寒的高山草甸灌木,中低山区则是高大的针阔叶树与伴生灌木,草地更是由草甸、草原、灌丛组成,成了夏日里优良的牧场。
至于气候,只能说 “名不虚传”。五台山又称清凉山,全年平均气温零下 4℃,7、8 月最热时也才 9.5℃和 8.5℃,1 月最冷能到零下 18.8℃。难怪我们会冻得够呛,这哪是避暑,简直是 “避夏” 啊!更巧的是,当天还遇上了丁达尔现象,阳光穿透云层洒下,光芒万丈,为这趟仓促的旅程添了份意外的浪漫。
夜宿台怀:广化寺的热闹与旅拍小记
傍晚住进了民宿,位置在高处,离菩萨顶不远,却没力气爬上去。住处附近很热闹,晚饭后溜达时,发现巷子口有家旅拍店,打听了价格便决定试试。可爷俩都不支持,一人抱着个手机低头玩,我只好自己去了。
化好妆后,被车送到广化寺,交接完还等了好一会儿。这里起码有十几家旅拍同时开工,补光灯闪个不停,摄影师的指令此起彼伏,到处是穿藏袍的姑娘,也有母女、情侣一起拍的,都快 10 点了,依旧热闹非凡。我这超级近视眼,怕弄花妆又不能戴眼镜,只能乖乖站着等摄影师来找。大概是听说我看不清,摄影师说正门台阶多,改拍后门方便,虽然心里觉得正门肯定更好看,也只能应着。拍完被送回去卸妆,回到民宿都快 12 点了。第二天午饭时收到照片,爷俩瞥了一眼就说 “不怎么样”,哈哈,大概是修图用了一键瘦脸,原图里下颌线的赘肉都没了,其实精修图还不错,起码我自己修不出这效果。
黛螺顶:小朝台的故事与建筑之趣
第二天早饭后,直奔黛螺顶。蓝天白云下,山坡上鲜花盛开,远远望去,山顶那片建筑应该就是目的地了。
五台山作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,被称为 “金五台”,是文殊菩萨的道场,而黛螺顶最特别的,是能同时朝拜五方文殊菩萨。一开始走的路不太好走,还纳闷传说中的 1080 级台阶在哪,后来下山时才发现,原来另有一条路。
黛螺顶又名大螺顶、青峰,古寺原名佛顶庵,始建于明代成化年间,万历年间重修。这里藏着个关于乾隆的传说:当年乾隆来五台山,几次想登台顶拜佛都被风雨拦住,便对黛螺顶的青云和尚说:“五年后我再来,既要登台顶,还要拜五方文殊,这事就交给你了。” 五年后,青云和尚想出个办法 —— 把五个台顶的五方文殊(东台聪明文殊、西台狮子吼文殊、南台智慧文殊、北台无垢文殊、中台孺童文殊)合塑在黛螺顶正殿,取名五文殊殿。这样一来,登黛螺顶就等于登了五座台顶,进殿朝拜就等于拜了五方文殊。乾隆五十一年,皇帝来此朝拜并题诗刻碑,此后,朝山的人来这儿参拜,就能代替奔波五台顶,于是有了 “大朝台”(登五台顶)和 “小朝台”(登黛螺顶)之分,还流传着 “不登黛螺顶,不算台山客” 的说法。
黛螺顶的建筑各有特色:第二重殿旃檀殿,基座是六角形,殿顶是六角重檐攒尖顶,在五台山寺院里独树一帜。殿内释迦牟尼佛是站立的,因原像是旃檀木雕刻而成,故称旃檀殿。这殿建于康熙年间,据说当年有位立禅和尚在此修行 13 年,以一根木柱为 “佛”,每日绕拜,后来人们为纪念他,才在这建了殿。殿前对联 “一风吹树如雷吼实乃清凉境界,四季美禽演妙音真似极乐天宫”,倒也贴合五台山的意境。
五方文殊殿是第三重殿,面宽五间,单檐歇山顶,殿内五方文殊像从南到北依次排列,正是小朝台的核心所在。最后的大雄宝殿里,供着横三世佛(释迦牟尼佛、药师佛、阿弥陀佛),还有帝释天、大梵天、阿难、迦叶,塑像都是铜质,两侧还有泥塑十八罗汉。
听导游说,五台山最早是道家修行地,叫紫府山,后来佛教传入,东汉时迦叶摩腾、竺法兰在此建了大孚灵鹫寺(即现在的显通寺),成为五台山开山寺。到了隋朝,五个台顶各建一寺,都供奉文殊菩萨。唐代时佛教鼎盛,全国寺院斋堂都要供文殊像,敦煌莫高窟第 61 窟的《五台山图》,就画了当时寺院林立、香客云集的盛况。
更特别的是,五台山既有青庙(汉传佛教,僧侣穿青衣),也有黄庙(藏传佛教格鲁派,僧侣穿黄衣),两者比邻共存,这在四大佛教名山中是独一份的。明代永乐年间开始有青庙改黄庙,到了康熙时,还敕令 10 座寺改为黄庙,于是有了汉喇嘛。如今五台山保存完好的宗教场所还有 86 处,放眼望去,满是佛国气象。
殊像寺与大文殊寺:禅林与皇家印记
离开黛螺顶,回程路过广化寺,才想起昨晚拍照的地方原来就在这儿。午饭后回民宿休息了会儿,下午去了殊像寺。
殊像寺面对梵仙山,建于元代,明代弘治和万历年间重修,是五台山五大禅林之一,因供奉文殊菩萨得名。山门设计很特别,像道影壁墙,单檐歇山顶配黛瓦红墙,古朴典雅。最显眼的是大文殊殿,建于明弘治二年,面宽五间,进深三间,重檐九脊歇山顶,是台怀中心区最大的殿宇。殿内文殊骑狮塑像高近十米,是五台山最高大的文殊像。康熙二十八年,皇帝还为这尊像赐了 “瑞相天然” 的匾额,让殊像寺一跃成为五大禅处之一,在青庙中位列十大寺院。
这尊塑像还有个 “荞面头文殊菩萨” 的称号,在内蒙古、青海、西藏等地很有名。传说当年工匠用泥仿塑总不理想,后来把荞面头安上去再覆金箔,竟恰到好处。殊像寺还是皇帝和太后常来的地方,布局错落,摆设考究,园林气息浓,尤其是叠石很有名。
不远处的大文殊寺,建于清乾隆年间,原名广安寺,由章嘉活佛管理,是清代皇家行宫和藏传佛教重要中心。作为黄庙,这里主供文殊菩萨,融合了藏密元素,像金刚座、三圣殿等,还是章嘉活佛的道场,承载着蒙藏佛教文化。寺里保存着乾隆御书匾额和藏式彩塑,处处能看到汉藏文化的交融。
再去广化寺时,特意留意了建筑细节,果然黄庙特征很明显,装饰华丽。查资料得知,广化寺初建于北魏,宋代因弘扬华严宗改名 “广华寺”,清代成了章嘉活佛的 “五处” 黄庙之一,成了汉藏佛教交流的纽带。
佛光寺与南禅寺:穿越千年的木构奇迹
第三天,因为时间有限,很多寺庙没来得及去,只能留待下次了。上午去了佛光寺,这座寺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,隋唐时已是名刹,“佛光寺” 之名屡见史载。可惜唐会昌五年的灭佛运动中,除了几座墓塔,其余全被毁,直到唐大中十一年才重建。
敦煌莫高窟第 61 窟的《五台山图》,是五代、宋初画师所绘,60 多平方米的壁画里,“大佛光寺” 被重点标出,可见当时的地位。图中寺院有廊庑、角楼、山门和庑殿顶大阁,造型古朴。
佛光寺里有座唐代石幢,高 4.9 米,八角形,须弥座上雕着伎乐龛,宝盖有狮头璎珞,顶部保留着唐代典型的山花蕉叶、覆钵等元素。幢上刻着《佛顶尊胜陀罗尼经》,末尾明确刻着唐乾符四年(877 年),是珍贵的纪年证据。
从台阶上去,就看到了东大殿,台阶有点陡。听导游介绍,这是中国现存第二早的木结构建筑,仅次于五台县的南禅寺,被梁思成先生称为 “中国第一国宝”—— 正是它的发现,打破了日本学者 “中国没有唐代及以前木结构建筑” 的断言。
1937 年 6 月,梁思成和林徽因带着助手来到五台山,当时佛光寺已很荒凉,只有一位老僧和哑巴弟子。在老僧指引下,他们看到了出檐深远的东大殿,梁思成一眼就断定这是唐代建筑。东大殿是大雄宝殿,面宽 7 间,深 4 间,单檐四阿顶,总面积 600 多平方米,5 间开门,柱、额、门、斗拱都刷着朱红,简洁庄严。
支撑大殿的梁架分 “明栿”(天花板下)和 “草栿”(天花板上,不用斧斤加工),屋檐下的斗拱交错,稳健地支撑了千年。天花板是极小的方格,和日本天平时代(约唐中叶)的建筑一样;平梁上用大叉手不用侏儒柱,是典型的唐代特征。
为了确认年代,他们爬上积了几寸厚尘土的顶板,在蝙蝠和臭虫中间搜寻,林徽因终于在脊檩上发现了字迹:“功德主故右军中尉王”“佛殿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宁公遇”。而大殿前的经幢上,正好刻着 “女弟子佛殿主宁公遇” 和 “唐大中十一年”,两相印证,确定了东大殿建于 857 年。
东大殿佛坛上的 35 身彩塑,是晚唐作品却有盛唐风格。其中 “新三世佛” 反映了唐代华严、法相、净土等宗派的共存;14 身胁侍菩萨和 6 身供养菩萨,面相丰腴却身姿清秀,是唐到宋审美过渡的实物证据,且造型受印度影响却站姿直立,完成了本土化演变。释迦牟尼佛结跏趺坐,手作触地印,衣褶自然;还有两尊写真像 —— 建殿的愿诚和尚和宁公遇(传说为唐宣宗之女),后者丰腴健壮,情态虔诚。
殿内左右梁下有很多唐人题记,加上唐代的建筑、壁画、经幢,合称 “五绝”。殿前的油松,树龄也逾千年。
唐代木构的特点是屋檐硕大、屋顶平缓,像雄鹰展翅保护殿身,且年代越早屋顶越平缓。东大殿之后的建筑,装饰越来越繁复,却再难有这种简洁实用的大气。梁思成说,这里的建筑、雕塑、绘画、书法 “四艺集于一殿,海内无双”。
东大殿南侧的祖师塔,是北魏遗物,六角形砖塔,下层空心,上层实心,是会昌灭佛后仅存的建筑,造型独特。
东大殿的构架由柱网、铺作层、梁架组成,七铺作斗拱是现存古建筑中挑出层数最多的,比日本奈良唐招提寺金堂的六铺作规格还高。梁架用 “叉手”“托脚” 三角结构,柱间榫卯精密,以柔克刚抵御地震,暗合东方哲学。
佛光寺的文殊殿也很特别,是全国现存最大的寺庙配殿,建于金天会十五年(1137 年),1351 年和 1953 年重修。它采用 “减柱造” 技术,原本该有 12 根柱,只留 4 根,空间格外宽敞,体现了金代建筑的智慧。殿内佛坛上,文殊骑狮居中,两侧有胁侍菩萨、童子,还有于阗王和印度僧人佛陀波利的塑像,明代弘治年间重新装绘过。东西墙和北墙上,现存 245 尊明代宣德五年的 500 罗汉彩绘,色彩丰富,姿态各异,像一场热闹的聚会。
离开佛光寺前,在门口买了玉米啃,接着去了南禅寺。
南禅寺始建年代不详,重建于唐建中三年(782 年),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,距今 1200 多年。寺院坐北朝南,山门、龙王殿、菩萨殿和大殿围成四合院。
大殿面宽、进深各 3 间,平面近方形,单檐歇山灰瓦顶,有九脊,屋脊有鸱吻。正面是板门和直棂窗,殿内无天花板。12 根檐柱支撑殿顶,墙身不承重,柱头内倾,角柱稍高,与梁、斗拱构成稳固结构。斗拱硕大,拱头券刹五瓣,用叉手承托脊檩,梁架举折平缓,是中国现存建筑中屋顶最平缓的一座,尽显中唐木构的简练雄浑。
殿内 14 尊唐塑(原 17 尊,3 尊 1999 年被盗)是除敦煌外内地最早的佛教塑像。以释迦牟尼佛为中心,文殊、普贤分坐两旁,阿难、迦叶侍立,护法天王威严,胁侍菩萨亭亭玉立。这些塑像人体丰满,脸面圆厚,胸部饱满,站姿突破了南北朝的并立姿势,采取 S 形,灵动优美;服饰潇洒,衣纹如流水紧贴肢体,飘带飞扬,有 “吴带当风” 之韵;彩绘古朴,巧用对比和晕染,堪称唐代雕塑精品。
唐武宗 “会昌法难” 后,南禅寺成了唯一幸存的木构建筑,躲过了天灾人祸。坐在大殿前,望着这穿越千年的建筑,心里满是感动。这些珍贵的历史瑰宝,真该好好守护,别再遭破坏了。
尾声
时间仓促,很多地方没来得及细品,只能默念 “有缘再会”。这场说走就走的五台山之旅,冻过、累过,却在清凉的山风中,触摸到了千年佛国的温度,也记住了那些在时光里凝固的美。
免费领取出游锦囊(留言后快速对接)
已有 1826 通过我们领取到了攻略资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