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登陆旅游笔记网!

二十一晚三晋漫记:从古城烟火到唐构佛光,再赴一场文明之约

去年五月初遇大同,便被那石窟的佛陀、古城的青砖勾了魂。总觉得山西的故事像一碗老陈醋,初尝浓烈,回味却绵长 —— 于是今年,索性开着车再走一趟,从忻州古城的灯笼到佛光寺的斗拱,把 21 个日夜浸在三晋大地的时光褶皱里。全程 1880 公里,高速费 309 元,油钱约 1200 元,算下来,每天都在为遇见的惊喜 “省钱”。

第一站:忻州古城,被烟火气裹住的千年秀容

5 月 20 日清晨从北京出发,446 公里的高速路在太行山脉的褶皱里蜿蜒。抵达忻州时,日头刚过正午,古城外的停车场免费敞开着,保安大叔操着晋北话指点:“往里走,泰山庙巷的粉汤最地道。”


住的酒店离古城不过两公里,放下行李便一头扎进街巷。与别处古城不同,这里没有泛滥的烤鱿鱼与臭豆腐,取而代之的是代县火烧、定襄蒸肉、保德碗托 —— 每家店门口都贴着 “保证书”,红纸上歪歪扭扭写着 “不用隔夜油”“馅料足称”,倒成了最实在的招牌。我们捧着碗托蹲在墙角吃,酸香混着巷弄里的风,旁边卖黄米凉糕的大姐笑着递来叉子:“分着吃,不然胃装不下!”


秀容书院是必去的。清乾隆年间的院落依着山势铺展,青砖灰瓦间藏着 15 座小院,208 间房。登顶时正赶上夕阳斜照,古城的青灰色屋脊在光里泛着暖调,远处的五台山轮廓朦胧。书院里有老人在石桌上写毛笔字,墨香混着槐花香,忽然懂了为何这里能走出 39 位进士 —— 连风里都飘着书生气。


最惊喜是夜里的打铁花。1600 度的铁水被匠人一甩,在空中炸开万点金星,像把银河揉碎了撒下来。火壶表演更绝,通红的炭火在表演者手中翻飞,影子投在城墙上,竟像一场无声的皮影戏。末了的篝火晚会,来自天南海北的人拉手转圈,陌生的笑声撞在古城墙上,又弹回来,落在每个人眼里。

第二站:太原,在博物馆里读透三晋风云

从忻州到太原不过 75 公里,车过阳曲,路边的窑洞渐渐变成了高楼。住选在柳巷附近,刚下车就被一股酸香勾住 —— 是老陈醋的味道,混着食品街的油炸香气,成了这座城最鲜活的开场白。


晋商博物院藏在督军府旧址里,是我私藏的宝藏。从晋文公重耳庙到阎锡山的办公室,一砖一瓦都在讲 “汇通天下” 的故事。最喜欢内署院的木雕,算盘、元宝纹样藏在雀替里,连斗拱都刻着 “招财进宝” 的暗纹。在渊谊堂看晋商票号的账册,泛黄的纸页上记着 “光绪九年,蔚泰厚分号汇银三千两”,忽然明白什么叫 “商人重利亦重义”。


山西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们则藏着更古远的密码。晋侯鸟尊的鸟尾能转动,鸮卣像两只抱在一起的猫头鹰,最妙的是胡傅酒樽,鎏金的纹饰里既有中原的繁复,又有草原的奔放 —— 讲解员说:“你看这樽,就知道山西从来不是闭塞的。” 我们跟着公益讲解走了四小时,直到闭馆时才发现,连文创店的冰箱贴都做成了青铜器纹样,忍不住揣了两个鸮卣形状的回家。


意外之喜是太原一卡通。50 元能逛 18 个景点,单晋祠的门票就值回票价。在晋祠的圣母殿,宋代侍女像的眼神太勾人:有的蹙眉似有心事,有的侧脸带笑,最绝的是那尊 “哭笑一体” 的,从左看是喜,从右看是忧。梅兰芳曾在这里揣摩三月,说 “一颦一笑皆是戏”,此刻站在像前,才懂什么叫 “无声胜有声”。

第三站:晋中・介休,琉璃世界里的千年匠心

从太原往南,过了平遥不远便是介休。这座被称为 “琉璃之乡” 的小城,连空气里都像飘着釉色 —— 果然,刚进义安镇,就被太和岩牌楼震住了。孔雀蓝的琉璃在阳光下泛着冷光,龙纹、瑞兽、葡萄纹层层叠叠,当地人说,当年晋商冀家为建这牌楼,专门在旁边建了窑,一砖一瓦都现场烧制。最妙的是 “老鼠偷葡萄” 的纹样,小老鼠的尾巴卷着葡萄藤,憨态可掬,原来古人也爱这般烟火气的吉祥话。


后土庙更是琉璃的盛宴。三清楼的屋脊上,黄绿蓝三色琉璃拼出几何图案,阳光下像打翻了颜料盘。仔细看,正脊上还有 “春为一岁首,梅占百花魁” 的题字,原来工匠早把诗意烧进了瓦当里。殿角的螭吻张着嘴,舌尖上竟还翘着一朵琉璃花,导游说:“这是介休匠人的绝活,别处想学都学不来。”


祆神楼前,才算见了世面。这座融合了波斯祆教与中式建筑的楼阁,斗拱里藏着牛头天神,屋脊上立着胡人塑像。最奇的是它 “三位一体” 的结构:既是山门,又是戏楼,还是过街楼。80 年代为了保护它,工匠们竟把整座楼抬高了 1.5 米 —— 站在楼下仰望,仿佛能看见古今工匠隔着时空击掌。

第四站:再回忻州,在唐构里触摸千年光阴

从介休折返忻州,专程为了那些藏在深山里的唐代建筑。洪福寺藏在定襄的一个小村里,7 米高的土台像个堡垒,爬上去才发现,金代大殿里藏着宋代彩塑。文殊菩萨竟是红脸,据说是颜料氧化的意外,反倒成了独一份的美。梁上的明代乐伎悬塑更绝,18 个仙子手持乐器,衣袂飘飘,像下一秒就要从梁上飞下来。


南禅寺的大佛殿藏得更深。穿过玉米地和黄土坡,才见着那座唐代小殿 —— 没有华丽装饰,斗拱却壮得惊人,出檐深远得像要把人揽进怀里。殿内的释迦牟尼像衣纹如流水,讲解员指着梁上的字:“这是 782 年重建时写的,比佛光寺还早 75 年。” 阳光从破子棂窗斜照进来,在地砖上投下格子影,忽然觉得,所谓 “穿越”,不过是站在这里,与千年前的工匠共享同一片阳光。


压轴的是佛光寺。爬那段近乎垂直的台阶时,手脚并用得狼狈,可一抬头望见东大殿的斗拱,顿时忘了累。七铺作的斗拱雄壮得像猛兽,撑起 3.96 米的出檐,梁思成说 “这是中国古建筑的极致”。殿内的唐代彩塑前,有人跪着磕了三个头 —— 不是迷信,是真的被震撼到失语。佛坛边的经幢上刻着 “女弟子宁公遇”,原来这座国宝,竟是一位唐代女性出资建造的。下山时遇见寺里的 “网红狗” 二亮,懒洋洋趴在门槛上,见我们没带苹果,眼皮都懒得抬。

第五站:大同,二刷时的新惊喜

最后一站回到大同,像见老朋友。再逛善化寺,发现上次漏掉了大雄宝殿的 “五方佛”—— 佛像的手姿各有讲究,有的结印,有的托塔,阳光透过窗棂照在琉璃背光上,竟像有佛光流动。北朝艺术博物馆是新发现,那些北齐壁画里的人物,眉毛粗得像剑,嘴唇红得似火,连马匹都带着股张扬的劲儿,难怪人说 “北齐美学,疯批又惊艳”。


临走前在古城买 “佛小伴” 玩偶,菩萨像被做成圆滚滚的样子,手里还捧着小花。店主说:“让年轻人也爱上老祖宗的东西嘛。” 忽然觉得,山西的魅力从不是冷冰冰的文物,而是这些藏在时光里的巧思与温度 —— 就像那碗没吃完的粉汤,那抹千年不褪的琉璃蓝,那尊笑着看了百年的佛像。


6 月 10 日返程,车过居庸关时回望,后视镜里的太行山渐渐淡去。这 21 天里,见过凌晨五点的壶口瀑布,摸过唐代木构的裂痕,尝过酸得眯眼的老陈醋,也在篝火旁听过陌生人的笑声。原来 “地上文物看山西”,看的不只是建筑,更是藏在砖瓦里的生活,刻在时光里的匠心。


山西,大概是个需要反复来的地方。下次,想在佛光寺的唐殿前等一场日出,在应县木塔下听一次风铃,或许,还能再遇二亮,带个苹果给它。


免费领取出游锦囊(留言后快速对接)

已有 1826 通过我们领取到了攻略资料

姓 名:

联系电话:

留言备注:

首页 |旅游度假 |旅游景点 |旅游攻略 |旅游笔记 |美食推荐 |景点商场 |旅游问答 |旅游资讯 |关于我们 |网站地图